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直播NBA > 硅酸铝系列

真相与谣言之间:一纸之隔

作者:硅酸铝系列 时间: 2024-05-16 02:09:42

产品详情 PRODUCT DETAILS

  产能过剩这一个话题已经延续多年,也是让中国最不愿意面对、最头疼的“疑难杂症”。矛盾来源于三方面:产能逐步扩大、需求增速放缓、过剩引发价格竞争。

  按理来说,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建厂拓产就显得很谨慎。2016年,亨斯迈在上海投资7.5亿美元扩大MDI产能,计划增产24万吨,预计2018年投产;赢创位于上海化学工业园区中国多用户基地的ROHACELL®工厂正式投产;英威达位于上海化学工业园区的尼龙6,6生产基地(包括年产21.5万吨己二胺工厂和年产15万吨聚合物工厂)投产……外资企业在华的投资不断加大,意欲为何?

  显然,国外政策比中国严的说法是不成立的。2016年中国出台了“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加之环保督查的来袭,在环保方面施加的力度相较国外,有过之而无不及。

  以发展成熟的德国工业来看,德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污染场地,有15%-20%的土地被怀疑可能受到污染。调查的最终结果表明,德国有30万块土地需要治理。在后工业化时代,土壤保护成为了德国环保的重要工作。德国共有800多个监测点,对土壤环境长期监测。同样,我国的土壤污染超标率达16.1%,“土十条”中的监测力度也很到位,将土壤污染划分为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分类监管保护。国外有环保税,中国有排污税,依据政策动向,排污税很快将被环保税取缔。

  总结而言,中国在环保方面从始至终保持格外的重视,2016对环保更是下手“快、准、狠”。在华拓产的外资企业皆为环保标杆企业,时时恪守中国的环保政策。“躲避国外环保政策到华投资”的说法无逻辑可循。中国已成为聚氨酯需求大国,外资企业均表示看好中国的发展前途,且成熟的德、美工业,也为整个市场带来了一片生机。

  求证:10月24日,一则中塑协向发改委提出调查TDI异常波动的申请被热传。

  中塑协指出:TDI原料价格波动不大,不能支持如此幅度的涨价;市场需求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供需关系不能支持如此剧烈的价格波动;逾400%的涨幅,使下游丧失国际市场之间的竞争能力。

  随后,海绵家具企业加入声援行列,认定此次TDI暴涨是受操控的结果,申请反垄断。据悉,一些海绵工厂,因原料价格压力停产,靠倒卖TDI原料挣钱。

  对于国内TDI暴涨,所有的不满和怨声中都没明确的指向。在中塑协的反垄断申请中,提及了*ST沧大连续11个涨停,股票长期资金市场存在异动。外界易产生一种错觉,似乎此次矛头指向的是*ST沧大。这封文件是不是真的来自中塑协?经求证,该协会聚氨酯制品专委会秘书长刘卫东予以了确认,并表示这样做是为维护下游利益。

  ST*沧大随后发表相关声明,否认操控TDI价格。其中指出的日本三井一套11.7万吨/年TDI装置永久关停,Vencorex的12.6万吨/年TDI装置转产,科思创30万吨/年TDI装置因无法供应硝酸遭遇不可抗力,德国巴斯夫爆炸……这些似乎让TDI 涨价变得有理可循。

  中塑协代表行业向发改委提出反垄断调查的申请,虽无相关消息反应,这一申请已被驳回(因为申请主体应该是企业),但中塑协还是代表下业对原料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发出了应有的质疑。看似不了了之,最终TDI厂家和下游都各执一词,究竟是否为正常的市场行为无从判断。

  求证:北京频频遭遇雾霾已经成了人们心中的既定印象。“等风来”,已成为饱受首都雾霾之苦的首都人民的呼唤。在2014年北京APEC召开期间,北京的天气更是万众瞩目,连习主席都坦言:“每天早晨起来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北京空气质量如何。”可见解决北京的雾霾问题确实已经迫在眉睫。

  随着冬天的到来,大规模的雾霾又将笼罩京津冀地区。人们不断地探索消除雾霾的有效方式,但目前为止,效果最立竿见影的似乎就是等来一场呼啸而至的大风。而事与愿违的是,近年来北方的风总是非常不给力。人们一边在雾霾中自强不“吸”,一边苦苦思索着大风减弱的缘由。

  京津冀地区冬季多刮偏北风,然而从2008年以来,在中国北方的“大风口”内蒙古地区,正发生着另外一场能源巨变。为发展新能源产业,从2008年起内蒙古地区倾力打造 “风电三峡”,装机容量全国第一,为中国风电建设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巧合的是,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的剧增,也正是从2008年前后开始。这令人诧异的巧合,让人产生诸多遐想,“内蒙古风电偷走北京大风”的说法广为流传。

  然而,这种想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风碰到障碍物绕流是能恢复的,局部风力发电或局部防护林不会对距离较远的下游风力造成影响,雾、霾形成的最终的原因是地面污染物碰上大气静稳条件。目前没有一点的科学研究显示风电场与雾霾的形成有因果关系。

  求证:由深圳市家具行业协会主导的“深圳标准”(家具类)之一——《家具成品及原辅材料中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限量标准》,日前已经通过深圳市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实施。

  之前有关于“深圳标准”的错误解读,认为它全面禁止了溶剂型涂料在深圳地区使用。

  首先,溶剂型涂料的新增限制仅在家具领域,并非将溶剂型涂料彻底拒之门外,与别的行业无关。

  其次,经证实,深圳不是禁用溶剂型涂料,而是禁用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深圳标准”的溶剂型涂料。

  VOC的国家标准是施工状态下≤420g/l,而“深圳标准”比国家标准更严格,达到≤300g/l。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明年5月1日起,施工状态下VOC300g/l的溶剂型涂料,将禁止在深圳家具业使用。

  这意味着明年5月1日以后,NC漆和PU漆,将不能在深圳地区使用,部分PE漆能够正常的使用,UV光固化油漆和水性漆能够正常的使用。(为避免被别的媒体产生新一轮的错误解读,请注意,这里说的是禁止使用,不是禁止生产。)

  求证:2016年11月15日,上海静安区余姚路胶州路发生特大火灾事故,58人遇难,70多人受伤。72个小时,“比火灾更可怕的还有人祸”,有舆论甚至断言,聚氨酯硬质泡沫是造成这场特大火灾事故的罪魁祸首。

  如果说那场大火是上海经历的一场恐怖回忆,那么,“65号文”对整个聚氨酯行业是一场躲不过的劫难。2011年3月14日公安部消防局发布的“65号文”。以安全为“一票否决”机制的“65号文”深刻地改变了建筑保温材料的市场格局:占墙体保温材料市场90%以上的有机材料面临集体封杀,而仅占不到10%市场占有率却能达到A级防火标准的岩棉、玻璃棉、珍珠岩、泡沫混凝土等无机保温材料行情火爆异常。

  “科学技术的倒退”就这么在一场大火后真真切切地发生了,发泡水泥板和发泡玻璃板以及岩棉板易脆易碎,质量大,施工工序复杂、破损高,难处理,易造成二次污染,在发达国家早就禁止生产被淘汰。目前我国95%以上都是高能耗建筑。在欧美发达国家,建筑保温隔热材料中有50%采用聚氨酯材料,而我国目前使用率还不到10%。

  “聚氨酯泡沫一旦燃烧就会产生含有剧毒氰化氢的气体,人如果吸入就会中毒死亡”将所有人的注意力转移了。人们只意识到了最终呈现的结果,却没注意到最本质的原因,为何会燃烧?

  据上海市消防局局长的介绍,火灾是违规焊接引燃了建筑外的可燃易燃尼龙网,又引燃了脚手架上的可燃的竹片踏脚板,同时事故现场风力较大,导致火势顺着尼龙网和脚踏板快速蔓延,最终引燃了部分泡沫材料和建筑物室内的家具和装修物资等,特别是室内的电线、煤气管道等在大火下造成了火焰在室内的传播。

  火灾发生在10层左右,从火灾被扑灭后的照片看,失火大楼10层以下 的聚氨酯硬泡已经进行了砂浆找平覆盖,聚氨酯硬泡基本完好,并没有参与燃烧。因此在10楼以下部位,聚氨酯硬泡在火灾中并没有助长火势蔓延。而12层以上的部位,并没有聚氨酯硬质泡沫存在,因此也不存在聚氨酯硬泡导致火势蔓延的问题。

  时隔6年,聚氨酯保温材料已在一片喧嚣中“浴火重生”,舆论最后导致的是行业一段时间的低迷。然而,聚氨酯保温外墙在发达国家的应用实例,也让阻燃B1级的聚氨酯保温材料迎来了新的生机。可以让我们反思的是,很多商家声称的B1级阻燃,在实际工程实施中线级了吗?有时候,比盲目否定一种材料更可怕的是,不合格工程拟造的安全假象。

  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案,化学品爆炸“Burn Down”原则真的存在吗?

  求证:一年前的8月12日22时52分许,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65人遇难、8人失踪,798人受伤住院治疗,304幢建筑物、12428辆商品汽车、7533个集装箱受损。

  2016年11月7日至9日,“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一审判决,对涉案人员公开宣判。瑞海公司在过去各类违法建设经营下层层通关;涉案的政府人员滥用职权、收受贿赂;中介弄虚作假,提供虚假证明。如今在一审判决中,无一轻饶,也为化工安全再次敲响了警钟。

  8.12事故期间,一则“化学品爆炸国际通用的Burn Down原则”争议不断。有人称“这种规模的化学品爆炸国际通用的是Burn Down原则,划出隔离带,人员撤干净,等烧完炸完再进去,但国内永远做不到。化学品出事的二次爆炸几率非常高,消防员立刻进去结果就是白白送死。化学品爆炸和普通住宅、商场火灾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即使不被二次爆炸伤害也极大可能中毒死亡。生命应放在第一位!”能够准确的看出,以上的表述中,对消防员表达了殷切的尊重和理解。那么,国际通用的化学品爆炸Burn Down原则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当很多人在为这样一个原则叫好的时候,我们得知了另一个问题。网上几乎查不到这个所谓的Burn Down原则。如果有这样一个国际通用原则,我国却绝对没任何中文资料,基本上是不可想象的。经查实,网上确实搜不到关于这个原则的描述。所有包含Burn Down原则的中文资料均在2015年8月12日后出现。同样,在国外网站也没有关于此原则的任何介绍。

  “划隔离带,人员撤离,烧完炸完再进去处理”,我们找到了类似的内容,但绝大多数将这种方法应用在大规模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并没有提及危化品爆炸事故中是否能采用这种方法。

  经过验证,这个化学品爆炸Burn Down并无事实依据。尽管表达了民众对消防人员感性的关怀,但是真相往往依附于理性。面对无情的事故,尽量让理性战胜感性,与其用善意的谣言引发对生命的重视,不如在公众的监督下让化学品事故不再重演。

  求证:一次处罚,一次视察。又一次处罚,又来一次视察。这个违法生产的企业依旧我行我素,污染依旧。中央环保督察组在云南督察期间,仅仅半个月时间,就接到群众对先锋化工高达46次的投诉和举报。

  就在云南环保督察结束之后,11月1日,在没有得到任何明确开工批复的情况下,先锋化工再度开工。寻甸县环保局接到群众举报,才发现其违法开工的事实,并责令其立即停止超期限试生产和无证排污的违法行为。寻甸县环保局表示,他们从没有给云南先锋化工有限公司下达允许他们恢复生产的通知。

  12月4日,央视对云南先锋化工的污染情况进行了报道:烟囱冒出的浓烟不仅味道刺鼻,还伴有大量黑色粉尘,与先锋化工只有一街之隔的渭所村村民饱受其害,落了黑粉尘的麦子死光,蔬菜则长满黑斑。距先锋化工10公里远的县城上,居民也时常遭受呛鼻化工气体的困扰,甚至连窗户都不敢开。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先锋公司曾被停产整治后,又擅自复产。

  对于为何不停产,先锋化工表示,即便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也无所谓,因为他们的企业很特殊。特殊指的是它对地方经济贡献很大。环境和经济往往处在矛盾的对立面。有些当地的企业认为,云南的环保基础好,环境容量大,即使有些污染,经济发展可以建立在牺牲环境上。

  可见,“拒绝停产”折射出了地方支柱企业对污染问题的置之不理。污染问题的根深蒂固,往往是由于地方政府在“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的抉择中举棋不定。把这一层特殊性抹去之后,才能真的让环境有所好转。

  求证:35次爆炸。250万部最新旗舰手机Note7全部召回。三星损失近50亿美元,年净利润降低5%。而问题的源头不是手机本身,而是小小的一块锂电池。与之而来的,是人们重新开始审视锂电池的安全性,并且充满着怀疑的态度。

  一篇广为流传的网文对锂电池提出了质疑,称锂电池剧毒、短命、易爆炸,使用条件苛刻;怎么处理全世界都还没办法,造成巨大环保压力。锂电池遭受的质疑和压力越来越严重,从一个新兴产业的萌生到衰落,经历的时间实在太短了。那么,锂电池真的如文中所言吗?

  毒性:锂电池相比如铅酸、镍铬、镍氢等传统电池,不产生任何铅、汞、镉等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和物质,相对污染较小,且其电解液为有机溶剂和锂盐,大多为无毒或低毒,因其环境风险相对较小,并未纳入危险废物进行管理。但锂电池分解或水解产物具有一定腐蚀性和毒性,专家建议,锂离子电池回收再利用的工作,国家应该尽早布局。

  爆炸:关于锂电池爆炸,我们先来看下锂电池的运作原理。锂电池内部有材料把阴极和阳极分开。如果两种材料接触,则会发生燃烧或爆炸。锂电池之所以能储存这么多的电能,因为锂是一种“几乎能与任何材料反应”的材料。使用的条件确实要比传统电池苛刻,但如若正常使用,是不存在爆炸危险的。

  短命:锂电池凭借可以反复充电的优势,不但缓解了传统电池带来的环保压力,也是未来智能设备和新能源汽车的必需品。锂电池是有寿命的,并非永久可以充电,有一定的使用次数限制。错误的充电和使用会缩短锂电池的寿命,大电流快充快放、碰撞、长期搁置、过充等情况都会对其造成影响。动力锂离子电池寿命一般可达2000次循环,并不短命。

  求证:沧州大化2015年起的裁员风波闹得沸沸扬扬。公司面临企业连续20多个月亏损,上市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逼近破产重组边缘。在沉寂了一年之后,它在低调“重生”。公司2016年5月实现利润1421万元,开始扭亏为盈,6月实现盈利3000万元。

  早先的裁员风波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称沧州大化用最低廉的价格完成裁员目标,属非法裁员。之后,沧州大化并没有给予相关回应,相关部门也没有介入,是否非法有待考量。

  今年在沧州大化扭亏为盈之后,很多人把裁员风波的“陈年旧事”又翻了出来,称沧州大化这样局面的出现,完全依靠大裁员,跟企业本身运营状态没有一点关系。

  2016年8月,河北人民政府官网一则题为“在变革中前行”的文章,讲述了沧州大化扭亏脱困的过程。沧州大化TDI年产能15万吨,是国内最大的TDI生产厂家。今年4月起停牌,可能涉及重大资产重组。但是重组在关键时候叫停,而且是沧州大化主动放弃重组,表达了企业盈利保壳的决心。沧州大化作出了如下改变:

  一、堵塞止血点,在尿素产品出现了倒挂,投入产出严重失衡,停运了沃原公司化肥装置。长期靠“困补”为生的黄骅氯碱公司、新星工贸公司,实施了破产清算。

  三、处置闲置资产,硝酸、硝铵、双氧水、大颗粒尿素、三胺等装置已停产多年,对可以利用的设备改造,其余竞价处置来变现。

  四、推进创新,完成18个持续改进项目、上百个技改项目,TDI每吨成本比2014年降低2000余元。

  我们可以看到沧州大化作出了各方面的改变,裁员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仔细算一下,裁员1800人,每月精简的成本在500多万。但我们可以看到,沧州大化5月盈利1421万元,6月盈利3000万元,仅靠裁员的原因无法支撑起此番盈利局面。沧州大化在运营模式和生产格局作了很大调整,改头换面之后低调重生,走出了亏损阴影,可谓振奋人心。唯一的遗憾就是,之前大规模裁员引发的社会舆论,为人诟病。变革是所有企业发展中必须经历的,稳定长久的盈利表现,是对谣言最好的打击。

  求证:2016年第十一届G20峰会首次落户中国,选择在杭州举行。“天空蓝”掀起了停限产风波,人们纷纷举着相机,记录下“自带滤镜”的杭州。当然所有人有过担忧,当美景都重叠在这短短的几天,G20后会不会消逝不见。

  G20过后,停限产的企业陆陆续续重启。显然,停限产是保障G20期间“天空蓝”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而当一切恢复从前后,“天空蓝”的延续希望不是很大。

  2015年初,柴静的《苍穹之下》引起了人们对雾霾的重视。语气很平缓,但每一句都让人深陷反思。“人去做什么,是因为心底有爱惜,这是我和雾霾的私人恩怨。中国正被卷入一场覆盖了25个省市和6亿人的大雾霾。但我置身其中,浑然不觉。”

  其中,有过这样一段描述“某城市一年雾霾日甚至达到200天以上”,不要朝着北方的、重工业比较有名的地方去想了,这句话说的,就是杭州。有关部门表示,杭州2014年雾霾天有154天,这里指的是霾天。至于是否被放大无人验证,但不论怎样,杭州雾霾的现状已经很严重。

  环保部曾公布了9大城市雾霾元凶,其中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的首要污染来源是机动车,石家庄、南京是燃煤,天津、上海、宁波分别是扬尘、流动源、工业生产。

  杭州的工业发展也比较快,今年11月,浙江省环保厅发布《关于浙江省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试点有关具体工作的通知》,如今,酝酿已久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落地。作为新事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在全国尚处摸索阶段,浙江将在石油化学工业、包装印刷开展试点。

  在G20之后,杭州方面对环保很重视,“天空蓝”究竟能延续多久,我们拭目以待。

  求证:2016年起,“环保风暴”席卷而来,将环境问题突出、重大环境事件频发、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不力的地方作为先期督察对象。环保督查组到各地开展工作。

  相对以往颁布的环保条例,让地方政府监督企业,这次环保督查从“督企”转变到了“督政”。对于履职尽责不利的地方政府先约谈,后治理,如无成效,再问责。

  仅靠中央政府的一己之力,很难让环保问题趋于好转。一种原因是企业滋生太快,产能过剩已够让人头疼的了,环保问题更是难以兼顾;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不够重视,很多地区一年都没有研究过环保治理了。而且,督“企”来说,一个人要看住几百个企业,完全应付不来。

  可以说,这是对现状的真实反映。环保督查方面也表示,人们很担心他们走后,一切又恢复原样。一些地方在督查组入驻后,一一采取突击行动,有的强行要求一些企业在督查组来时暂停生产,有的让饭店关门,有的还用水泥浇灌树根,还有的让汽车停开,更有一些地方不停地用洒水车洒水,可谓奇招、怪招百出。而有些胆子大的化工公司开始“打游击”,长期搁置的除尘、污水处理都运转起来,白天不排晚上偷排,检查时停产,检查走开工……

  环保问题不可能在一朝一夕解决,也不会因为一次环保督查的严治突然好转。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角落,也有很多触及不到的方向。只有公众向政府间积极反映,形成有效互动,才能在中央环保督查离开之后,将遗留问题根除彻底。

  求证:PX,在很多人眼中,是恶魔般的存在。在几次爆炸事件中,让人心生阴影。人们高举着“反对PX”,“PX滚出去”,也有带着口罩,在PX两个字上画了一个大红叉,一次次轰动的让PX项目的建设困难重重。

  很多的言论伴随着喧嚣声进入人们的视线,诸如“PX属于剧毒,并且强致癌、致畸”;“PX威力堪比”;“PX工厂按规定要远离城市100公里”;“发达国家都不允许生产PX”。

  PX实际属于低毒物质,属于易燃物但非易爆物。对于PX项目的安置,国际上与其他化工项目无差别,美国的PX生产规模比中国仅小一点点,且其他几个国家PX项目发展都很快。目前中国的PX已不足以满足国内需求,仍依赖进口。

  谣言的发酵导致了公信力的缺失,伴随着更多谣言的滋生,PX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比如茂名PX项目建设时,涌现了很多可笑的言语,比如“茂名反PX15死300伤”,“茂名封城、火车站封锁、出租停运”,“CCTV报道PX,呼吁坚决”......

  即使是一个站在局外浑然不知的人,也从这些谣言中感知到了PX的可怕,然而这种表象完全是人为构造出来的。PX并不是洪水猛兽,我们本身就生活在PX制造的世界,农药、化纤、药物胶囊、染料、可乐塑瓶……政府一直在努力向公众科普,甚至以国外PX项目建在居民区为例来解释,却终难有所起色。

  我们在网上搜索PX,过往PX的各种说法依旧历历在目,有很多辟谣的内容,可在留言处依旧有人表达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化工安全的稳步提升或许是唯一的出路,让民众走出阴影,尚需时日。

  结语:“来时惶惶如山倒,去时漫漫如抽丝”,谣言从某一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语言暴力。它遮蔽了公众的视线,也扰乱了市场的秩序。

  那一句“我们恨化学”,我们真的要去反思。是价格乱象引发的争议?是化工安全事故留下的阴影让人们顿生抵触?还是环境严重污染激起了不满?

  一万次的科普,抵不过一次安全事故留下的恐惧。兴许,最好的方式也最简单,让“谣言死于透明”!